返回列表 發帖

袋住先的抉擇 不袋又如何?

袋住先的抉擇 不袋又如何?



經濟日報 - 人大常委會昨就香港特首選舉定下框架,佔中行動隨即在晚上於添馬公園舉行集會,表達不滿。  (資料圖片)

【經濟日報專訊】全國人大常委會昨通過香港2017年特首普選的框架,港人對「袋住先」的執念,是手上的選票可為本港帶來新出路,但政改爭議一路走過來,到了今天,袋與唔袋,還有得揀嗎?

本港對政改議題連月來圍繞是否「袋住先」,但袋住甚麼先?昨日人大常委會通過本港政改方案,港人於2017年可一人一票選特首,但中央在候選人入閘的框架上卻較現時收緊。

即使候選人可有兩至三人,惟並非大部分港人要求有更高民主成分的普選方法。溫和泛民的湯家驊昨接受傳媒訪問時一度哽咽,指對人大決定感痛心,形容是香港最黑暗一天。泛民發起「抗命」為主題的集會,數千人參加。和平佔中發起人戴耀廷及學民思潮均稱將發動遊行及罷課。

港人爭普選 有票投便心足?

政改方案還要經諮詢及有待立法會通過,但爭議多時,到了這一步,港人或許終於明白,可掌握於手上的選擇是甚麼。

商討過程即使不乏來自泛民與建制的溫和聲音,冀可與中央有商有量,減門檻要求、增候選人認受性等,最終均告落空。失望之餘,港人要面對是否袋住先。

政府的宣傳語句「有票,真係唔要?」,或許你也心中反問自己不少次,但港人爭取一人一票普選,意義又是否有票可投便心足?

如今香港面對的施政困局,顯而易見,梁振英政府來自於「小圈子選舉」,沒有廣泛民意授權、認受性低,並往往成為政黨的政治籌碼,由社會以致議會均鬥爭激烈,施政舉步維艱。

社會對普選有強烈渴求,是希望藉此提高政府的認受性,令愈見糾結的施政難題可解,紓解民生議題,政府及社會發展不再空轉才有出路。

故此,特首必須是由普選產生,對香港而言是向前行的重要一步,如此的一人一票才有其意義。之前建制及民主派提出的溫和建議,均着重於增強特首普選的民主成分,如提升提名委員會的民意代表性、提名程序的民意認受性,但如今中央對於甚麼人入閘卻更見「手緊」。

政府認受性低 無異原地踏步

中央想提高「安全系數」,不信任港人的選擇,惟有獲得中央信任的人選才可出閘。若港人對中央的框架袋住先,則2017年行政長官會出現甚麼局面?候選人有兩至三個,但若是「元秋」或「樹根」之類的陪跑角色,梁振英即使以較多票數連任,則只會被批是一場爛騷罷了,也化解不了現時梁政府民意認受性低的窘局,對本港來說,還不是原地踏步?

面對候選人無得揀的局面,市民也可以手上一票Say No,例如投白票棄權又或不去投票。公民黨黨魁梁家傑早前指,若袋住先,特首梁振英或會由本來只得689票當選,變成268.9萬票當選。但或許更大機會是只能低票數當選,以及整體投票率極低。

在袋住先的普選下,只仍然是一個認受性低,未獲民意支持的政府,換湯不換藥下,對香港而言,又怎有轉機?

當然,若出現另一情況是兩個或三個普選候選人,可以是旗鼓相當、又較溫和理性的建制派人士,但屆時是否有既獲中央祝福,又為港人較接受的理想人選,則天知曉了。

政改方案的框架已見成形,細節有待落實,是否要袋住先,港人固然要認真細想,袋與不袋,是否有不同結果,抑或都只是走向同一結局?

在中央對本港施以政治強權之下,施壓力度愈來愈大,即使人大代表及港府均放話指這不是最後一步,但眼前所見,無論激進或溫和建議也未可爭取中央談判空間,未來每一步,愈加難行,港人會否沉得住氣,做好心理準備面對?

返回列表